如何区分宝宝是真的生病了还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呢?
小儿厌食是指长期食欲不振或消失,并伴有摄食量减少,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综合征。是儿科常见病、多发病,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。
厌食症的危害并不是少吃这么简单。严重的厌食可导致营养不良、贫血、佝偻病和免疫力低下,反复呼吸道感染,对儿童的生长发育、营养状况和智力发育产生不同的影响。影响程度,家长妈妈们一定要注意。
小儿厌食症多见于 1-6 岁的婴儿,尤其是 3-6 岁的婴儿。此时,宝宝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。如果家长不及时纠正婴儿不吃饭怎么办,可能会出现厌食症。
厌食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大部分是由不良的饮食习惯、不合理的饮食系统、不良的饮食环境和心理因素造成的。少部分是因为宝宝有其他疾病。厌食只是症状之一,如肠道寄生虫、消化性溃疡、慢性肝炎、肺结核、长期便秘、甲状腺功能异常、微量元素缺乏等。妈妈仔细筛选。
如何区分宝宝是真的生病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?一般来说,如果宝宝生病了,不仅说明他不爱吃东西,而且精神也会变差。根据病情不同,还可能伴有腹痛、黑便、发热等症状。家长和妈妈们首先要确定宝宝的身体是否有异常,如有疑问,请先去看医生。
有厌食症,用科学方法纠正。
1.固定用餐时间
早、中、晚三餐和点心时间一定要规律,定时进餐可以让消化系统从容不迫地工作,到了吃饭的时候就想吃东西。让宝宝绝对不吃零食是不现实的。关键是零食不能吃太多,不能挤占正餐,不能代替正餐。因此,不能让宝宝想吃零食就吃。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或餐后1小时内,尽量避免餐前吃零食。
2.合理饮食
荤素吃多了,胃排空时间就会延长,到了吃的时候容易食欲不振,而且营养不均衡,应该辅以粗粮、 蔬菜和水果。每顿饭也要注意荤素搭配、粗细、干爽。
3.专注烹饪方法
宝宝的消化能力较弱,所以最好煮薄、软、烂的饭菜,然后逐渐到粗、滑。为了促进食欲,烹饪时要注意食物的色泽和香气,以增加宝宝用餐的兴趣。但要注意避免太辣、太咸、太油或太甜的食物。
4.注意用餐环境
如果大人吃饭时说笑太多或者看电视,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,所以最好选择专门的用餐场所,消除干扰,让孩子专心吃饭。
5.避免过多干扰
宝宝不应该过多干扰喂食,更不要强迫孩子吃东西。不然宝宝觉得吃东西是件压力大的事,久而久之就不爱吃了。
所以,如果宝宝厌食,家长需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耐心引导,给予适当的关注和鼓励婴儿不吃饭怎么办,让宝宝逐渐爱上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