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敏反应有过敏性休克的可能是怎么回事?怎么治疗?
过敏反应是一种过敏反应,是人体接触某些过敏原后发生的异常反应。其他的发生较慢,几天后会出现过敏症状。常见的过敏原包括细菌、动物皮毛、空气中的植物花粉、尘螨、动物蛋白等。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皮肤发红、皮疹、瘙痒、斑块、过敏性鼻炎、支气管哮喘、喉头水肿、血压等全身症状下降、心率加快等,严重者有过敏性休克的可能。
当出现过敏症状时,临床上常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。抗过敏药物主要有抗组胺药、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、钙剂、免疫抑制剂、激素等。此外,一些中药如柴胡、黄连、甘草等也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。
v 抗组胺药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,适用于I型过敏反应,现已发展到第三代。它们可以与组胺竞争致敏细胞上的组胺Ⅰ型受体,使组胺不能与其成功结合,避免过敏的发生。第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扑尔敏、赛庚啶、苯海拉明和异丙嗪。其镇静和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为明显,服用后会出现嗜睡、乏力、反应迟钝等症状。这些药物还具有抗胆碱能作用,前列腺肥大、青光眼、肝肾功能低下、老年患者慎用。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、咪达唑仑、阿咪唑、特非那定等,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比较少。值得注意的是,阿咪唑和特非那定具有罕见的严重心脏毒性,可导致致命的心律失常。第三代抗组胺药有地氯雷他定、左西替利嗪等,不良反应少,抗过敏作用强。
v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又称肥大细胞稳定剂,主要有酮替芬、色甘酸钠、色丙甲纤维素等,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。对待。该类药物相对安全,毒性小,但起效慢。一般连续服药1~2周即可见效。所以服药一定要耐心规律,不能随意中断。
v 钙可以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并降低其通透性抗过敏,从而减少渗出并缓解过敏症状。一般用于治疗皮肤瘙痒、湿疹、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。常用药物有乳酸钙、葡萄糖酸钙等。
v 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,目前广泛应用于顽固性、外源性过敏性疾病、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。
v 激素类药物具有抗过敏和抗炎作用,可用于过敏反应引起的慢性皮肤炎症、慢性或中度花粉热(尤其是鼻塞者)、中度和慢性哮喘,常用地塞米松 Mison 等药物。
v 中药制剂通过稳定肥大细胞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达到抗过敏作用。
对于过敏患者来说,抗过敏药物是最好的救命稻草。然而,有时服用抗过敏药物的症状并没有缓解,反而加重和延长。一般来说,这种情况是由于抗过敏药物选择不当造成的。事实上抗过敏,虽然患者的过敏症状相同,但过敏的原因和机制可能不同,所需的药物也应该不同。所谓个体化给药;也可能是患者长期服用抗过敏药物所致。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,或出现耐药性;也有可能患者对正在服用的抗过敏药物过敏,导致新的过敏症状或过敏症状加重。这方面以扑尔敏、苯海拉明等第一代抗组胺药最为常见,严重时可能引起休克。一般来说,服用抗过敏药物后,若病情持续,出现新的过敏症状或过敏症状加重,应考虑抗过敏药物引起新的过敏的可能。发生这种情况时,我们应该这样处理:
v当抗过敏药物的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时,患者不得擅自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,应及时就医,避免因过量和长期使用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药物。
v如果因选择的药物使用不当或长期使用而产生耐药性,应更换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。
v对于一些严重的过敏反应或单一抗过敏药物不能显着改善症状时,可考虑联合用药,但联合用药并非临床首选。
v对于抗过敏药物过敏的患者,需要立即停药,然后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合适的药物。最好不要使用化学结构相似的抗过敏药或同类型的药物治疗。
v对于过敏症状,可以通过对症治疗来改善。对于已确定过敏原的患者,可采用标准化的脱敏治疗方法,使患者持续接触剂量和浓度从低到高的过敏原,并采用注射、舌下给药、贴片等适当给药途径。反复接触以提高患者对过敏原的耐受性,从而减轻过敏症状或使过敏不再发生,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特定过敏原引起的I型超敏反应。
综上所述,发生过敏时,应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抗过敏药物,有时可联合用药进行治疗。使用抗过敏药物时,避免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,以免产生耐药性。一般来说,服用同一种药物不应超过1个月。服用抗过敏药物后,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症状加重,不宜自行增加药物剂量。事实上,抗过敏药物本身可能有一定的致敏作用,如苯海拉明可引起药疹,泼尼松可引起药疹湿疹型皮炎等,此时应停药并及时就医。在医生和药剂师的指导下,对症治疗或更换其他药物是上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