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使用镜子的神奇功效,你知道几个?
人的眼睛可以观察外面的世界透视镜原理,但看不到自己的容貌,所以应该照照镜子。韩非子曾说:“失明镜,不能直眉;失道,不能知骗。” 中国人使用镜子的历史非常悠久。铸有十五面宝镜,各有千秋(见唐初《轩辕黄帝传》)。
众所周知,在玻璃镜出现之前,古人一直在使用铜镜,古时也称“鉴”。
西周时期,工匠对铜镜的铸造已有一定的规范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记载“金锡为半,谓建遂衡”,其中“金”指青铜,“建遂”。“它是取日月水火的器物”,即“方珠镜”和阳燧。前者是用来收集露水的,后者是可以利用太阳生火的凹面镜。
虽然古代科技水平有限,但古人已经完善的东西有很多。一些古籍记载的铜镜不仅工艺精湛,而且还具有各种神奇的功效。
汉《西京杂记》中提到,秦咸阳宫内有一“透视镜”,宽四尺,高五尺九寸。按压胸膛,所有的五脏六腑都会清晰的出现在镜子里。这个人要是想做坏事,对着镜子“胆子大”,就暴露了。
许多古籍都提到了秦始皇的“透视镜”。《酉阳杂祖》记载,唐代吴老县(今越南境内)有人曾见过,称秦始皇的“照古堡”。
中唐官员李军在《松窗杂记》中说,唐穆宗长庆年间,浙江渔夫在江中捞到一面大铜镜。它被扔掉了。李军听说后,多次带人在河里打捞,但最终都没有找到。
很多同学应该都知道隋朝著名的《古镜》。文中提到的镜子就更神奇了。镜柄和镜背的图案分别对应十二生肖、八卦、二十四节气。黄帝造的宝镜,能照妖治病,非常神奇。当然透视镜原理,这和秦始皇的“透视镜”一样,都是传说中的东西。
但《古镜》也说铜镜具有透光的特性。从正面看,背面的图案和文字若隐若现。当镜子面对太阳时,图案和文字会在墙上形成清晰的投影。只是那些古字无人知晓。《古镜》说的就是这样。中国古代确实有透光镜,现代考古也发现了。
透光镜频繁出现在古籍中,从隋唐到清代。宋代科学家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提到,他保留了一面铜镜,背面刻有20个大字,但无人认出。铜镜正对着阳光,铭文清晰地投射在墙上。
沈括很是惊讶,向专家请教。有人解释说,铸铜镜时,先冷却较薄的部分,较厚的有铭文或花纹的部分凝固后收缩很多,形成透光效果。
沈括说,虽然是这样,但铜镜的正面已经打磨成光滑光滑的表面,背面隐隐约约的铭文依然可见。他有三面一模一样的铜镜,他从朋友那里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旧,铭文也一模一样,但只有一面铜镜透光。一些青铜镜更薄但不透明。
透光镜的制造技术在宋代左右失传。沈括最后说:“古人确实没有自己的技术”,意思是古人掌握了一些特殊的技术。
宋元文人写《云烟过目》,还提过一面透光镜,背面有花卉图案,投射在墙上,显得凸出,十分逼真。周觅的三四个朋友都收藏了透光镜,看来传世的也不少。
此外,《蒙熹笔谈》中提到,“古人铸镜,大者平,小者凸。凡镜低处,大按人而大。凸是根据人的脸小,所以如果把它弄成微凸,脸的收入就小,那么虽然尖小,完全可以容纳人的脸,但还是会衡量脸的大小。剑,增减会越来越高,脸往往和剑的大小差不多。”
大意是宋前铜镜若造大,则镜面平,小镜面凸。因为古人发现凹面镜可以照大人,凸面镜可以照小人,如果小镜面扁平,就不能照到整个脸,所以做成凸面。根据大小,古人通常把镜子做成刚好能看到全脸,使用方便。
文章接着说:“工艺精巧,后人做不出来。” 凸面镜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。宋代工匠无法制作精美的凸面镜。沈括感叹,今人不如古人。不仅如此,当时有人得到了一面古老的小铜镜,而且还专门打磨过。
最终,沈括道:“这石狂伤了知音。” 石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。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工匠技艺高超,到了宋代,知音难求。
此外,据考证,神奇的透光镜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,西汉的铸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。然而,金属本身是不透明的,现代考古中发现的透光镜一直困扰着科学界。
几年前,国内有专家参考出土文物及相关古文献,经过反复试验,成功复制出具有透光效果的铜镜。事情已经做出来了,但科学界一直无法确定透光的原理,这是相当有争议的。主流观点认为,铜镜在铸造过程中,不同的厚度形成特殊的金相组织,在镜面上产生肉眼看不见的曲率,产生“透光”效果。
现代科学提出的这种透光镜的原理与沈括的记载相同。
参考文献:《梦溪笔谈》等